我们一般都会觉得,身材苗条的人比较健康。然而,体态轻盈也不见得就意味着这个人一定就很健康。现在,一些医学专家认为,那些从外表根本看不到,但是却堆积在肝脏、胰腺等重要器官周围的脂肪,和皮下脂肪一样,都会对健康产生威胁。 自1994年以来,伦敦皇家学院的分子影像学专家贝尔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对800多人做了核磁共振检查,绘制出人体的“脂肪地图”。通过它可以准确的显示出人体的哪些部位在堆积脂肪。数据显示,那些只靠节食来控制体重的人,比做运动保持体形的人更容易堆积内部脂肪。即使他们看起来身材十分苗条,其体内重要器官周围还是会堆着厚厚的脂肪。由此可见,我们对于肥胖应该重新定义。 由于“偷着胖”的过程并没有腰身变粗、体重增加之类的明显征兆,医生担心那些体形较瘦的人会因为自己身材苗条,所以就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也很健康。 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,常常用到BMI体重指数,其计算方式为:体重/身高(米)的平方。即使BMI体重指数正常,这个人的内脏都可能会被大量脂肪包围着。在接受贝尔研究小组检查的人当中,45%BMI体重指数在20——25正常范围的女性实际内部脂肪过多,而BMI指数正常的男性则有60%内部脂肪超标。 贝尔教授将这样的人形容为“外瘦里胖”,即外表看起来越瘦,内部脂肪反而越多。通过研究还发现,即使是拥有令人羡慕的魔鬼身材的模特,也存在“外瘦里胖”的现象。 根据贝尔的理论,这些“外瘦里胖”的人,实际上已经处于肥胖的临界点。他们摄入过量的脂肪和糖类,而且缺少运动,所以他们体内的能量就过剩了,多余的脂肪就存储在了内脏周围。但他们还没有吃到足以让身体外部也胖起来。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外表看起来还依然苗条了。以前人们总是认为,人体会将吸收来的多于能量转化成脂肪,然后近水楼台的优先存储在腹部,但实际上,身体的其它部位也有可能首先囤积脂肪,比如内脏。尽管如此,很多人还是认为,维持正常的体重就是健康,而且体重指数是一种准确可靠的计量标准。 然而,体重指数却不能测量出脂肪到底囤积在人体的哪些部位。 要通过测量BMI指数来判断一个人体重是否正常,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区别对待。比如说,对运动员测量的BMI指数经常不够准确。因为运动员的肌肉比较发达,而肌肉的比重又比脂肪大,所以身高体重相同的情况下,体重指数相等,一个运动员可能并不算肥胖,而一个普通人就会偏胖了。 那么既然BMI体重指数不够准确,我们从外观又看不出一个人是否“外瘦里胖”,我们有没有更准确的测量方法来衡量自己是不是胖呢?以下是其他几种衡量肥胖的标准。 肌皮层厚度测量法,是通过在身体多个不同部位,如上臂后侧、下腹部、大腿等处,使用皮肤褶皱卡尺测量皮层的厚度,从而得出此人是否肥胖的结论。还有水下测量法,可以测出人体肌肉和脂肪所占的比例。 这些方法固然都比体重指数来的准确,但是对于测量设备的要求比较高,不利于我们日常自测。 还有一种更简单的计算方法,就是腰臀比测量法。它的计算方式为站立量腰围和臀围的尺寸,臀围以臀部最大处为准,然后用腰围尺寸除以臀围尺寸,得出腰臀比。男性腰臀比大于0.9;女性腰臀比大于0.85为中心型肥胖。腰臀比是显示中心肥胖较好指标。 女性理想的腰臀比约在0.67~0.80之间。 就算体重指数偏高也无须烦恼,你可以做一些其它的测试,如肌皮层厚度测量、水下测重、腰臀比测量,来确定自己体内实际的脂肪含量以及脂肪的具体分布情况,从而判断自己到底胖不胖。肥胖时导致心脏病的一项因素,但是吸烟、家族病史、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等其他因素比单纯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更大。所以,单纯看体形胖瘦,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健康状况。所以,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,并且身体力行,不要旨在数字上斤斤计较。 医学专家认为,过多的内部脂肪会扰乱人体正常的循环代谢系统,会使身体产生错误的传导信号,导致过量的脂肪被存在肝脏、胰腺等本来不该存储脂肪的器官。内脏胖起来,会导致患胰岛素抵抗、二型糖尿病还有心脏病的风险增加。所以体态轻盈,也不等于这样的人就跟糖尿病或心脏病绝缘。 南加州大学的肥胖病学专家布莱尔也表示,惯于久坐、缺少运动、体重正常的人,比体形较胖但是开朗好动的人死亡率更高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爱动的胖人比好静的瘦人更健康。比如说,那些体形庞大、胖到满身长褶子的相扑运动员,可能比坐在看台上身材苗条的观众新陈代谢更好。因为相扑选手的脂肪优先存储在皮下,而不是在重要器官周围和肌肉组织。 不过,对于内部脂肪,也不用太过担心。因为它可以很容易得通过运动或者改善饮食来消耗掉。尽管称体重时台秤的数字可能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,但是限制热量社如何运动对于消除内部脂肪都有显著的作用。每周至少五次、每次至少30分钟的适当强度运动,还有以水果、蔬菜、全麦为主,少量饱和脂肪和精加工食品为辅的均衡饮食,才会让我们真正健康的瘦身,而不是“外瘦里胖”。 要健康,其实真的没有捷径。如果你只是想要看起来身材好,那节食就够了;但如果你是想真正的健康,运动还是必不可少的。 |
瘦人小心偷着胖
2008-12-17 10:36 作者:杨平勃 来源:来自网络
次阅读
- 上一篇:骨感女孩当心低血压
- 下一篇:透过食欲变化了解你的身体状况